研究显示,尽管人工植被的构建显著改善了土壤环境与养分条件,但在恢复早期(<2年),其土壤肥力、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及生物多样性等关键指标仍明显落后于原生植被。不同人工植被类型的恢复效率存在明显差异:草地和行道树区域因实施灌溉、施肥等精细化管理,生态恢复速度显著优于防风固沙林和防护林等类型。
该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在于首次揭示了土壤微生物在热带珊瑚岛生态恢复过程中存在“分工协作”的规律:恢复初期,土壤真菌作为“先锋部队”,凭借其耐旱、耐盐特性高效分解难降解有机质,为植物定植创造条件,并在稳定微生物网络结构中发挥核心作用;随着恢复进程的推进,土壤细菌生物量逐渐增加,成为共现网络中的“模块枢纽”,通过促进碳、氮、磷等元素循环,承担起维持生态系统长期功能与稳定性的“主力军”角色。此外,研究还发现,无论是人工植被还是原生植被,土壤微生物均受到碳、磷养分的协同限制,表明养分供给不足是制约微生物活性及生态恢复效率的关键瓶颈。
基于研究结果,研究团队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植被构建初期可接种耐盐真菌菌剂,加速难分解碳的转化,“抢抓”恢复时间;恢复后期,可采取“少量多次”方式补充易分解碳源,促进细菌功能群落的建立;同时应结合热带珊瑚岛土壤高钙低磷的特点,配施低剂量磷肥,精准缓解“碳磷双限制”,全面提升恢复效率。建议未来开展更长周期的监测,评估不同恢复模式的可持续性,不断完善热带珊瑚岛生态恢复技术体系,为我国海岛生态安全及全球脆弱生态系统的恢复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Soil Ecology Letters》上,鹤山站吴文佳助理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刘占锋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和广东省自然基金等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