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年份      2022
     模式名称      林下仿野生灵芝种植及生物质碳封存模式示范
     模式类别      农业生产
     简要描述      林下生物(植物及微生物)作为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中土壤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种类繁多,个体微小,多样性及生态过程非常复杂,其在土壤中进行氧化、硝化、氨化、固氮等过程,是土壤物质转化的源动力,如分解和合成等直接影响土壤养分可利用力。土壤中微生物虽然个体小,但与全球气候变暖、森林生产力、土壤肥力及养分循环等密切相关。而且一直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中土壤生物特别是微生物所起的作用及效果很难进行准确的量化,其在土壤中生长、发育、繁殖及死亡,生长及死亡后残体及代谢产物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多大?
     推广效果      经过多年的试验总结,我们提出一种林下仿野生灵芝种植及生物质碳封存的方法:利用废弃小径材、边材或风折的树木枝丫等木材加工废弃物等,处理加工成木段,高温灭菌后接种灵芝菌种,经室内培育为成熟的灵芝菌丝体(菌棒),将菌棒移植于森林林下开展仿野生灵芝种植,可连续3-6年收获灵芝,平均产值达2-3万元/亩/年,但首年投入成本也较高(约3万元),第二年后投入主要为人工管理和采收成本,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而且风险相对较小的林下种植模式。林下种植生长阶段(3-5年),发达而又紧密坚硬的菌丝体(活体)及其代谢产物包裹,形成保护层或粘合剂,除满足自身使用外可有效的保护菌棒中的碳氮养分流失(物理封存);不产灵芝后(5年甚至更长时间),菌丝死亡后的残体及代谢产物形成的硬壳(氨基糖、球囊霉素等)或残留菌棒(菌丝)等积累在细胞内或排到外环境中形成不易分解的化学结构复杂的大分子化合物而长期封存(化学封存),可有效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碳封存能力,也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该模式对提高山区农民用林护林的积极性,促进森林保护和可持续经营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经多年合作试验示范,我们初步形成了以森林经营培育、木材加工、废弃木材综合利用、菌棒培育、林下种植、灵芝产品粗加工等林业产业体系,促进乡村振兴及林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已在广东粤东北山区粤赣闽三省交界的梅州平远县上举镇、仁居镇推广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在鹤山站建设综合试验示范平台进行技术研发和监测,在广东台山市圃草林场、河源东江林场等国有林场进行推广应用。
     联系方式      林永标,13570017202,linyb@scbg.ac.cn
     附件      2022/HSF/HSF-MS01.pdf
     最后更新日期      2023-11-19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hsf@cern.ac.cn TEL:020-37252915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