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站点介绍
历史沿革
作者: 鹤山站 更新时间: 2016-12-19

1984

1: 在广东省鹤山县建立起“鹤山人工森林生态系统试验站”。

 

1986

118:  “广东热带沿海侵蚀地的植被恢复途径及其效应”项目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7

926: 广东省省长叶选平视察鹤山站并题词:常说的“自然”灾害,大部分由于毁林造成;历史与现实的教训很多,应永远引为鉴戒;林业科研要为此做出更多贡献。

同年: “广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8

313-27: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南亚科学技术办事处资助,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协调,主办“东南亚热带森林植被恢复”培训班,在广州、鼎湖山站、小良站和鹤山站举行。

 

1989

7: “广东热带沿海侵蚀地的植被恢复途径及其效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

2: 鹤山站被中科院列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野外重点台站”。

 

1994

“近期在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上的一些进展”项目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5

417-23: 由世界银行贷款资助,“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秘书处主持,鹤山站承办的“生态系统营养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理论与方法”培训班。

5: 华南植物所“生态室鹤山课题青年组”获省团委等8个单位授予的“广东省青年文明号”。

1218-19: 孙鸿烈、赵其国等8位中科院院士组团考察鹤山站、鼎湖山站。

 

1998

“南亚热带森林植物生物量、生产力及能量利用效率研究”项目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9

108: “热带亚热带植被恢复生态学研究”项目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同年: “森林动态学理论及其应用研究”项目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0

97: 华南植物所鹤山—小良课题组被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0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东部陆地农业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被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列为核心研究项目,分类级为一等,开展该项目的中国东部南北样带被列为IGBP的第15条国际标准样带。

 

2001

1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东部陆地农业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中国东部南北样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获2000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4: “华南热带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研究”项目获2000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2

326: 中科院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被广东省环保局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园。

 

2003

612: 获2002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梅州沙田柚优质高产和综合开发研究”获一等奖,“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与氮素循环的研究”获三等奖;

 

2004

69:  “广东省主要农情动态监测与快速预报研究”项目获200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2005

1221: 鹤山丘陵综合开放试验站获批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并命名为“广东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

 

2006

3: 鹤山、小良课题青年组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2005年度全国“青年文明号”。

 

2007

7: “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研究”获200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2009

19日: “华南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演替过程碳、氮、水演变机理”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229日:“中国科学院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代码2009DP173224)正式获中科院批准成立。

 

2010

6月:《华南植被恢复工具种图谱》一书出版发行。

8月: “乡土植物在珠三角城镇生态绿地构建中的研究与应用”获广东省2010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

2013

118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创建及观测研究和试验示范”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16年

2月16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广州召开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鹤山站“南亚热带典型林分提质增效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成果获2015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3月4日:南植[2016]14号文:任命申卫军同志为鹤山站站长,林永标同志为鹤山站副站长。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hsf@cern.ac.cn TEL:020-37252915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